佛經中的天文數字


佛教創立於大約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,可以想像那時的科學、數學都不會先
進到那裡去,但佛經之中,卻經常討論到一些很大很大的數字,這些數字有
些是譬喻出來的,例如印度恆河裡的沙的數量,有些卻有實際數字記錄下來
。到了二十世紀科學昌明的今天,回首看這些數字,仍使人覺得大得無法想
像,下面摘錄了一些佛經中提到的數字,與大家分享一下神馳於這浩瀚的精
神境界的感受。

一.劫是甚麼?

「劫」是梵文 kalpa 的音譯,是一個用來計算時間的單位,佛經中所說的
劫,分為三等:小劫、中劫、大劫。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,從人類八萬四
千歲的長壽,每一百年減短一歲,減至人類的壽命只有十歲時,稱為減劫,
再從十歲,每一百年增加一歲,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,稱為增劫,如此
一增一減的時間過程,稱為一小劫,二十個小劫成一中劫,四中劫成一大劫
。佛經中所講的劫,通常是講大劫,可見其數值之大。為了使人更好地掌握
一劫的長度,佛經中打了兩個譬喻:

有一塊每邊長四十里的山石,有一個長壽老翁,每一百年走來一趟,用細軟
的衣服拂拭這塊大石一次,直至這塊大石損耗掉了,一個小劫還沒有完。此
外,又有一個方圓四十里的大城,裡面放滿了芥子,有一個長壽老翁,每一
百年走來取走一夥芥子,直至芥子都取盡了,一個小劫還沒有完。

究竟佛經為何要用到這樣大的時間單位?這裡且舉兩個例子:

在三界裡的眾生,在未了生死之前,最短的壽命短到即生即死,最長的壽命
可以長到八萬四千大劫!在我們看來,八萬四千大劫已與不生不死沒有差異
了,但在佛眼看來,八萬四千大劫,也僅剎那之間的時光而已!

另一個例子是講從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時間,佛經的答案是三大無數劫!我
們看過了佛經如何描寫巨大的數字,對這裡所講的「無數」,該有更深的領
會。

二.何謂大千世界?

佛經中說,一個日月系為一個小世界,以現在的觀點看,一個小世界應該是
指一個太陽系,一千個小世界合成一個小千世界,一千個小千世界合成一個
中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合成一個大千世界。

不過佛教中所說的三千世界,並不是單純把太陽系以千倍計放大,佛教中有
很多不同的「精神境界」,例如眾生(除了羅漢、菩薩和佛外)俱在所謂六
道輪迴中生活,其中最高的是天道,也即是我們所說的天堂,天堂又分為三
界,三界合共由二十八天組成(噯喲,說得太多了,還是保留一點好,事關
涉漏天機,可大可小 ^_^),每一層次的大千世界是包含了不同範圍的這些
「精神境界」,詳情我省略了,總之不是簡單的三度空間,可以乘太空梭隨
意來往的啊!

三.受持金剛經究竟有多大的功德?

首先我想解釋一下何謂「受持」,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這段。「受」就
是接受,「受」比了解要更進一步,換句話說,了解了一個道理,生起了信
心,所以誠心接受,這是「受」的意義。「持」是持久的意思,就是懂得道
理之後,在心中念念不忘,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上。

佛說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很大,有多大?佛不肯把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全部
說出來,並非佛不知道,或者佛不懂怎麼說,而是恐怕「或有人聞,心即狂
亂,狐疑不信」,即是說佛恐怕有人聽了會起狂亂,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
,造意業、口業,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,所以佛說我還沒有把受持金剛經的
功德,在金剛經中統統說出來哩!

那麼,佛已經講出來的功德,究竟有多少?佛說了數個譬喻,我選錄了其中
兩個:

佛首先問他的弟子,如果有人拿了大千世界的所有七寶(即金銀珍寶)來布
施,這個功德大不大呀?弟子說這個功德很大。佛又說,倘若另外一個人,
他受持金剛經,甚至只有一小段,或者幾句經文,解釋給別人聽,這樣做的
功德,要比前面那個人用大千世界的七寶去幫助別人的功德更大!

布施一個大千世界的七寶也不及受持幾句金剛經的功德大,那麼布施幾多個
大千世界的七寶才可以與受持幾句金剛經的功德相提並論?佛用恆河的沙作
譬喻,恆河是古印度文明的搖籃,是一條出名多沙的河,河中的沙很細,佛
說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樣多的恆河,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,這麼大
的數目的大千世界,其中的所有七寶,用來布施,你說功德大不大呀?佛的
弟子說,那真是大得無法比喻了。但是佛說,如果有人受持金剛經,即使只
是其中的四句,解釋給別人聽,這樣做的功德,比前一個人的功德更大!希
望各位善男信女聽到這裡,千萬不要狐疑不信,心即狂亂,佛就是擔心我們
心量太小,容不下大法,不肯相信,而錯失良機啊!哈哈哈哈...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─完─

參考書目:
一.果銓居士印贈《金剛經的研究》.
二.顧偉康《拈花微笑》中華書局出版,1993年一月.
三.聖嚴法師著《正信的佛教》(贈閱本).

後記:這並非一篇勸人信佛的文章,我自己也不是佛教徒,哪有資格叫人信
   教?不過讀佛經卻無疑很另人神馳,其中所說的譬喻或故事,趣味無
   窮;其中所說的道理,又很能令人忘懷執著、煩惱、和怨恨。

July 28 - 30, 1995